这话一出,刚才还轻松的气氛瞬间沉重了几分。
梁梓华老师也点点头:“是啊,东西太少了。种类也不够丰富,光靠我们这几双手做出来的,离一百万目标有点远。”
粮仓里安静下来,只剩下远处村庄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,衬得这片昏黄灯光下的空间愈发寂寥。
谢云清看着那些半成品的摊位和空荡荡的区域,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裤缝。
“得想办法增加商品,还得是有吸引力的。”他开口,声音不高,却打破了沉默。
苏小妍立刻接话:“山里的野花开了不少,我们可以采回来做成压花书签或者小卡片?这个应该不难,也挺好看的。”
“对!”林芷若眼睛也亮了,“还有松果!我们之前在山里捡了不少松果,用麻绳缠一缠,做成小挂饰,或者风铃?”她比划着,“这个简单,出活儿快。”
“发动村民们一起参与呢?”梁梓华老师提议,“村里肯定有擅长编织、或者做些小吃食的老乡,邀请他们也来摆摊,人多才热闹,也能吸引更多游客,还能帮村民增加点收入。”
“光有卖的还不够!”何天乐猛地一拍大腿,从麻袋上站起来,在空地中央兴奋地踱步,“咱们得搞点互动!让游客有参与感!”
他眼睛放光,打了个响指:“我想想……投壶!怎么样?就用我淘来的那几个陶罐,再削几支竹箭,摆在那里。谁投中了,买咱们市集的东西,打折!”
张逸峰看着那几个陶罐,开口:“直接放地上不稳,可以用剩下的木头给它们做个底座,固定住。”
“这个好!”苏小妍第一个赞成,“靠谱!”
“村里的阿姨们不是会唱侗歌吗?”林芷若也想到了点子,补充道,“我们可以邀请她们在市集来表演一小段,或者请她们现场教游客唱几句简单的,还可以我们先学会了再教游客。唱对有奖!”
“奖品就用芷若说的松果挂饰!”何天乐越说越兴奋,“又能互动,又能宣传我们手作的小东西!”
你一言我一语,原本沉寂的气氛又活跃起来。
梁梓华老师笑着看他们:“嗯,年轻人脑子就是活络。那就分头行动,明天采花的采花,做手工的做手工,研究游戏的也动起来。”
“好!”
“没问题!”
大家纷纷点头,疲惫感被新的计划冲淡了不少。
【压花书签!松果挂饰!竹编小蜻蜓!天呐,都好想要!感觉会卖爆!】
【何老师的点子绝了!投壶!学侗歌!这市集越来越有灵魂了!有得逛还有得玩!】
【这才像个真正的乡村创意市集嘛!互动性拉满了!】
【梁老师邀请村民参与也好棒!这才是真正的助农公益啊!】
【期待值彻底拉满了!搞快点搞快点!我已经准备好钱包了!】
【看着他们从无到有,一点点把想法变成现实,真的好感动!】
第二天,大家分工合作。
谢云清和张逸峰领了制作投壶道具的活儿。
林芷若和苏小妍则负责更细巧的工作。她们要去附近采些新鲜的野花野草,回来压制,做成书签和小卡片。
市集上用的折扣券也归她们设计。
何天乐拉上梁梓华老师,目标明确——去拜访村里擅长唱侗歌的阿姨们。
任务分派下去,院子里又立刻忙碌起来。
谢云清找来几块厚实的废木料,准备给陶罐做底座,确保投掷时不会轻易晃动或翻倒。
锯木头,刨平,测量角度,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。
张逸峰则开始削制箭矢,他没用尺子,似乎全凭手感和经验,削出来的箭矢却意外地匀称。
弄好基础形状,他从自己的随身背包里翻出了几支彩色马克笔,对着原色的陶罐和箭矢就开始涂鸦。
张扬的线条,黑红撞色,带着点抽象的火焰和音符图案,很快覆盖了陶罐原本的纹理。
“嘿,老张,你这画的是啥?摇滚风投壶?”何天乐的声音远远传来,他刚跟梁老师从村里周姨家出来,看到这成果,乐了。
张逸峰头也没抬,继续勾勒着线条:“嗯。”
谢云清把自己做好的几个木质底座递过去:“试试看能不能卡稳。”
院子的另一头,铺开的旧报纸上,是林芷若和苏小妍小心摊开的花瓣和叶片。
“这朵小黄花颜色真亮,压出来肯定好看。”苏小妍拈起一朵,放在吸水纸中间。
“小心点,别把花瓣弄折了。”林芷若提醒着,手上的动作轻柔无比。
她们找来厚重的旧书压在上面,又去翻找出一些硬卡纸和麻绳。
折扣券被设计成了不规则的形状,边缘用手撕出毛边,再用细麻绳打个小小的蝴蝶结,上面用炭笔写着“九折”、“八五折”之类的字样,旁边还画了简单的叶子图案。
院子里,传来了何天乐“咿咿呀呀”的学歌声,调子拐得九曲十八弯,逗得教歌的周姨哈哈大笑。
“哎哟喂,天乐你这嗓子是租来的吧?这音跑到隔壁村啦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